“朋友圈投票玩的人多了,套路也就多了,关注才能投票,一天只能投一次票,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刷票的业务。一开始大家接触投票还是挺热情的,后来就不想参与投票了,不想因为投票而打扰到一些人,甚至对别人的投票请求很反感。”不过,林雅丽发现这并非她能“左右”的,因为微信里时不时会突然来一条信息要求帮忙投票,“这个人可能是跟你关系很铁的朋友,也可能是很久不联系的人,甚至可能是陌生人”。
去年9月,郭可的儿子入读小学一年级后,在参加校内外活动时,也被要求进行网上拉票,这让郭可觉得有些哭笑不得,“现在才算是理解那些拉票的人也是没有办法,大环境这样,大家都在拉票”。
“投票从一个无关紧要的活动变成了一个可能影响你方方面面的任务,最后成了皇帝的新衣。最美校花、优秀团结班级、最可爱小朋友、最和谐部门……打开页面,给一个完全不认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投票。”林雅丽无奈地说,自己并不反对投票,“如果投票对他真的有帮助,实事求是的,可以帮忙投”。
种类繁多、次数反复的网络投票,几乎成为朋友圈一道“风景”。实际上,无论是被邀投票者,抑或是拉票者往往都不胜其烦,但面对现实又无可奈何。
每当打开朋友圈,总能见到几个拉票链接,还有一些“求投票”的私信,这样的景象,令北京市民郭可一度很是厌烦。“一般是不回,有些刷得太过分的,可能就直接屏蔽了”。
“记得2014年刚上大学时,各种社团比赛、班级比赛都很流行使用微信朋友圈投票,我们当时刚接触这种线上投票,很多人带着一种集体责任感,积极发动微信上的亲朋好友帮忙投票,转发朋友圈。赢了,那是满满的集体荣誉感;输了,满满的惋惜感,想着如果每个人再多争取几票就好了。”林雅丽回忆说,当时的感觉是,“玩的就是人数与速度,不到最后一刻都不知道结局”。
“亲,帮我家孩子投个票吧”“今天继续投哟,一天3票哦”……相信不少人在朋友圈或微信群中都收到过类似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负担。
近期,浙江省教育厅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学生(幼儿)个人荣誉的各项评选活动,原则上不得采用面向社会的网络投票。这一规定让网友纷纷点赞支持,并被建议向全国推广。
朋友圈投票,真是一种令人尴尬的存在。对方没完没了地拉票让人很反感,甚至一言不合就拉黑好友——这是北京女孩林雅丽对于朋友圈投票甚至拉票行为的评价。
“尤其是给一些小朋友的投票‘××之星评选、最佳××’,我的大学老师也曾委婉地让我们帮忙投票。为给孩子拉票,有的家庭发动所有关系网,将投票链接转发到多个群以求点击,甚至找刷票公司。”林雅丽说,当然,朋友圈投票并不是过街老鼠,“人在江湖,难免会碰上被投票的情况,其实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要求不过分的投票,能帮忙投票就帮忙,但不要玩得太大,有些人觉得自己人气
她反感的是对方没完没了的投票请求、盲目攀比竞争的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绑架,比如不投就不是朋友之类。
事情变得更复杂了——让你投票的人可能是好友,不仅要投票,林雅丽还是会帮忙投下票。碍于情面,如此的结果就,也可能是辅导员、导师、实习领导等。你还要拉票、发投票截图……可是渐渐的,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无论是组织投票的教师,还是参与拉票的家长,大多对这种变味的评选形式不胜其烦。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一些活动仍然需要借助网络投票,扩大参与度,因此不能对网络投票“一刀切”的否定,而是将其置于有关部门监督下,有序、公平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