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里的个体户们也线年代初改革开放后流通领域的第一波市场化,他们勤奋练摊、卖力倒货,诞生了青岛第一批“万元户”。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已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物资依然极为贫乏。此时的即墨路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在这里活跃起来,他们徘徊在即墨路两侧,向人们兜售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购物票。
此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小商品需求的不断加大,即墨路市场占路逐步扩大到周边的李村路、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等处,摊位也增加到1100多个,主要经营范围扩大到旧货、小百货、服装等。
为了办好市场,管理人员积极组织生产经营者入市设摊,自产自销。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外地客商。根据有关政策,安排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入市摆摊,自谋生路。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1897年,德国强占青岛并迫使清政府同意青岛开埠。开埠后的大鲍岛,即后来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所在的区域由于陆海交通便捷,商号、店铺、饭庄、行栈聚集发展,形成了青岛最早的商业中心之一。解放后,即墨路的商店曾全部迁出,成为居民街。1978年后,随着党的拨乱反正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大批返青人员面临就业困难,便有部分人在即墨路及其附近的李村路自发进行交易活动,但当时均被取缔。
1980年11月,后来被誉为“小商品王国”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业,即墨路市场最初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市场建立初期,由于部分人思想认识上有偏差,对市场能否发展起来存有疑虑,不少风言风语随之而来,周围的居民也存有偏见,新搭起的市场设施夜晚常被人拆除。最初时只有摊位50余个,很多摊主只是在两棵树中间挂一根绳就算是摊位,每天用车把货推来,晚上再推回去。当时并没有固定摊位,顾客也不是很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后,1980年,国家已经开始放开对市场买卖的限制,并开始号召各地办市场,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市区内建立了黄岛路、市场三路等17个农副产品市场,即墨路市场也在其中。政府开始管理已经比较出名的即墨路,把在路边做生意的人登记在册,并颁发营业执照。
1979年,青岛市工商局《关于个体工商户批准和管理试行办法的报告》获批,正式恢复个体工商户的发展,岛城第一批个体户诞生。个体工商户的诞生,一举打破了当时百姓的日常消费方式。但当年“个体户”这个称谓却并不怎么光彩,在老一代人的记忆里,基本上就是待业青年、回城返乡无业游民的代名词,有很大的社会歧视性,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也比较低。
把那里最时尚的服装及饰品打包背回青岛,而是与时尚的上海、广州等地流行风尚的对接地。即墨路,对于一代青岛人来说它不仅是一条路,他们时常乘坐往返于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广州的客轮上,摆上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摊位上。睡在底层的大通铺上,改革开放后第一代即墨路的“贩子”们?